揭秘:华西村究竟位于中国哪个省市县?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11
华西村是哪个省市县的
在中国众多的乡村中,有一个村庄因其卓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而广为人知,这个村庄就是华西村。那么,华西村究竟是哪个省市县的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一问题,并从多个维度介绍华西村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
华西村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镇西部,地处太湖之滨,总面积35平方公里。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华西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华西村始建于1961年,当时名为华西大队,人口仅667人,集体资产2.5万元,还欠债1.5万元,人均分配53元。然而,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华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一跃成为中国最富裕的村庄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的发展历程
华西村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在20世纪60年代,华西大队面临着严重的生产和生活困难,粮食生产没有保障,农民生活困苦。1964年,时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制定了一份《华西十五年远景规划》,重点兴修灌溉渠道,建设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并将全大队分散的12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华西村。经过几年的努力,1972年,华西大队的粮食达到亩产2100斤,终于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
然而,吴仁宝意识到仅仅依靠农业生产难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他提出了发展工业的思路。1978年,安徽小岗村实行大包干,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然而,吴仁宝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主张“领会中央政策,闷声发大财”,没有分田到户,而是继续坚持集体所有制经济,并大力发展副业。1979年,吴仁宝提出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全村粮田由30多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在这一时期,华西村陆续办起了以冶金、纺织和有色金属为主的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到了工业生产。
1980年,华西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亿元村”。1983年,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此后的几十年间,华西村飞速发展,成为繁荣富裕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在于其独特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模式和共同富裕的理念。
华西村的集体经济模式
华西村突出的集体性特征长期受到各界关注。这种特征表现在村庄企业的“股份化”集体所有性质和“党政企”一体化的集体组织领导。华西村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与成分是以“股份”的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的,既实现了在村庄内的集体共有,也对具有突出贡献或更多付出的人予以奖励。这种所有制模式的突出特征是,既保证了集体资产的稳定增值,又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华西村自20世纪80年代起即形成了“村”、“企”两套班子,并统一接受“华西党委”的领导。实际形成“对外三套班子、对内一套人马”的集中管理模式。各项决策、安排皆在这一集体组织的领导下进行。这种领导体制既体现了民主的本意,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在分配制度上,华西村集团与下属企业实行的承包经营,按“二八开、一三三三”制办法分配利润,即企业的超额利润20%上缴集团,80%留用;留用部分10%奖励给承包者,30%奖励给管理和技术人员,30%奖励职工,30%作为企业积累。同时,“少分配、多积累、多记账入股”的原则也十分突出。奖励承包者的奖金20%兑现为现金,其余80%则以入股方式享受分红,以此为集体企业提供更加充足的发展资金。
这种“个人分配与集体积累相结合”,“在集体所有基础上的财产使用分配制度”成为华西村一大突出特征。而在此分配基础上,村民所享受到的集体福利,包括别墅、汽车、医疗、教育等层面,亦因其远胜于中国农村普遍状况乃至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而为外界所“惊诧”。
华西村的“一分五统”合作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华西村就用投资建厂等方式对周边村进行“帮扶、帮带”,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与邻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宁夏、黑龙江等地,华西村无偿提供资金、技术建设“省外华西村”,帮助当地脱贫致富。进入新世纪之后,华西村又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叫做“一分五统”。
2001年6月起,周边16个村陆续并入华西,实行“一分五统”的管理体制——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
- 上一篇: 如何轻松开启或关闭手机短信语音播报功能
- 下一篇: 酒店如何顺利入驻同程旅行网,提升曝光与预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