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软件园:一个值得信赖的游戏下载网站!

356软件园 > 资讯攻略 > 邮件结尾现‘此致敬礼’,猜猜‘此’中藏何意?

邮件结尾现‘此致敬礼’,猜猜‘此’中藏何意?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2-04

“此致敬礼”里,猜猜“此”是啥?

邮件结尾现‘此致敬礼’,猜猜‘此’中藏何意? 1

“此致敬礼”这个用法,大家太熟悉了。写信、写申请书、写思想汇报……结尾处总爱用它。不过,要是问你这四个字到底啥意思,估计很多人会愣住。

邮件结尾现‘此致敬礼’,猜猜‘此’中藏何意? 2

“此致”和“敬礼”,到底啥关系?

先说“敬礼”。它其实是个古语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宗伯》,“以享先王,以享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四方百物。及执事兆域大祭丧纪,共其礼器,而脩其礼隶。”

这里的“礼”,本意指敬神求福,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敬礼”的意思是“行礼表示尊敬”。

至于“此致”,则是个文言词汇。“此”指“这里”,“致”有“给予、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的意思。按字面意思,“此致”可以理解为“在这里给予(表达)”,但具体给予啥、表达啥呢?

这就得把“此致”和“敬礼”连起来看了。

“此致敬礼”的写法,其实是一种“格式用语+动宾短语”的固定格式,主要用在书信、公文等文体的末尾,表示礼貌、尊敬或郑重。

不过,关于“此致敬礼”的用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此致”和“敬礼”的关系,以及“此致”后要不要加标点。

一种观点认为,“此致”和“敬礼”是两个独立的短语,不能连读,当中要加标点隔开。其中,“此致”是信文内容到此为止,即要表达的正文内容已经写完,后面不能再写东西了,要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表示敬意。

比如,鲁迅1935年6月19日致许寿裳的信,结尾处就是“专此布达,并颂文祺。鲁迅。十六日。钤印:鲁迅、周。又及:此致,敬礼!十六日补。”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又及”是写信人想起遗漏的事情,需要补充时附加的话,和“此致敬礼”没啥关系。

也有人认为,“此致”是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敬礼”之间不存在动宾关系,而是表示写信人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用语,相当于“致以敬礼”或“在此给您敬礼”。

“此致敬礼”的“此致”后面不加标点,而“敬礼”后面则要加感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比如,主席1945年4月29日致七大代表的信,结尾处就是“此致敬礼!主席四月二十九日。”

另外,还有人认为,“此致”后应该加冒号,表示后面有话要说(即“敬礼”),不应加逗号、句号或省略号。

不过,也有人认为,从字面意思看,“此致”的意思是“到这里结束”,“敬礼”是敬语,因此“此致”后面不加标点符号,而“敬礼”后面加感叹号即可。

除了“此致敬礼”外,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比如“此颂”“此候”“此请”“此复”等,后面都可以加“敬礼”“近安”“教安”“近好”“春安”“冬安”“商祺”等祝颂问候语。

比如,鲁迅1934年4月9日致郑振铎的信,结尾处就是“此颂撰祺。迅上。四月九日。”

鲁迅1935年1月16日致许寿裳的信,结尾处则是“此请大安。鲁迅。一月十六日。”

不过,这些用法现在都不太常见了,最常见的还是“此致敬礼”。

那么,问题又来了:“此致敬礼”里的“此”,到底指啥呢?

关于这个问题,学界也有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此”指信的正文内容。写信时,正文结束后,往往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将这里的“敬礼”另起一行顶格写,也可在次行空两格书写。前者相当于提行,后者则无异另起一段,都表示尊重。

不过,也有人认为,“此”指的是前面书信中所写的内容,指代书信中的具体内容,即“这些东西(信里所写的东西)在这里(向你)表达敬意了”。

还有人认为,“此”指的是“前面书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信中的话就说完了,要就此向你表达敬意”。

其实,要准确理解“此”的含义,还得从“此致敬礼”的起源说起。

“此致敬礼”这种用法,其实是从古代书信的“具名+敬语”格式演变而来的。

古代书信格式,一般包括开头(称谓)、正文、结尾(祝颂语)、署名和日期五部分。其中,结尾处的祝颂语,也叫“敬语”,俗称“关门子”,相当于现在书信的“此致敬礼”。

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结尾:“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这里的“谨再拜”,就是“恭敬地拜两拜”的意思,属于典型的“具名+敬语”格式。

不过,那时的书信,结尾敬语和署名是连在一起的,不像现在“此致敬礼”和署名是分开的。

到了晋时期,书信格式开始发生变化,结尾敬语和署名之间,往往会加一些套语,比如“谨启”“敬白”“谨白”“手启”“手白”等。

比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结尾:“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以为嫌。幸甚幸甚!巨源足下:白。”这里的“白”,就是“禀告、陈述”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说”。

这种“敬语+套语+署名”的格式,后来逐渐演变成“敬语+空两格+署名”的格式,比如“某某谨启”“某某敬白”等。

再后来,人们写信时,往往会把“谨启”“敬白”等套语省略掉,只保留“敬语+空两格+署名”的格式。

不过,这样一来,书信正文结束后,往往会留下很大一块空白,看起来不太美观。于是,有人就在“敬语”前加上“此致”二字,既填补了空白,又使书信看起来更加工整。

这里的“此致”,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到一个填补空白、美化格式的作用。

至于“此”到底指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致敬礼”这种用法,已经约定俗成,被大家广泛接受了。

所以,下次写信或写公文时,不妨也用用“此致敬礼”吧,既传统又正式,还能让你的文字看起来更加规范、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