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的核心内容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5-01-05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是鲁迅先生回忆儿时阅读的一本关于古代孝子故事的画图本子,其内容深刻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愚昧与残酷。这本书不仅是对古代孝道故事的汇集,更是鲁迅先生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批判。
《二十四孝图》收录了古代二十四个著名的孝子故事,每个故事都配以生动的图画,旨在弘扬封建孝道。这些故事包括了“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等经典情节。
首先,“孝感动天”的故事讲述了远古帝王舜的孝顺事迹。舜的父亲和继母多次企图加害于他,但舜不仅不记恨,反而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大象替他耕地,鸟为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且有才干,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选定他作为继承人。这个故事体现了孝顺能感天动地的传统观念。
“亲尝汤药”的故事则是讲述汉文帝刘恒对母亲的孝顺。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为母亲尝药。他在位期间注重德治和礼仪,使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讲述了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孝顺故事。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曾参学识渊博,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里负米”描述了孔子的另一个弟子仲由的孝顺事迹。仲由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仍然怀念双亲,慨叹无法再为父母负米。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注:此处原文有误,应为仲由的事迹,但提到“闵子骞”可能是混淆,闵子骞也有其孝顺故事,即“芦衣顺母”)。
“芦衣顺母”则是讲述闵损的孝顺故事。闵损的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鹿乳奉亲”的故事则是讲述春秋时期人郯子的孝顺事迹。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戏彩娱亲”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的孝顺故事。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卖身葬父”则是讲述东汉时期董永的孝顺事迹。董永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刻木事亲”的故事则是讲述东汉时期丁兰的孝顺事迹。丁兰幼年父母双亡,常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行佣供母”则是讲述东汉时齐国临淄人江革的孝顺事迹。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怀橘遗亲”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人陆绩的孝顺事迹。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埋儿奉母”则是讲述晋代郭巨的孝顺事迹。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扇枕温衾”讲述了东汉黄香的孝顺事迹。黄香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拾葚异器”则是讲述汉代汝南人蔡顺的孝顺事迹。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问为何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以示敬意。
“涌泉跃鲤”讲述了东汉姜诗的孝顺事迹。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妻子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这些故事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然而,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却表达了对这些故事的深刻怀疑和批判。他认为这些故事虚伪且残酷,不符合儿童纯真的心理。特别是“老莱娱亲”中老莱子“诈跌”的故事和“郭巨埋儿”中埋掉儿子的残忍行为,更是让鲁迅先生感到反感。他指出,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虚伪当作有趣,将不合理的行为当作伦理规范,这无疑是对古人的一种讽刺和批评。
鲁迅先生还提到,这些孝道故事原来应该是真实感人的,但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诈”起来,才能心里舒服。古之君子给这些孝道故事添枝加叶,涂脂抹粉,使感人的真实变成了让人反感甚至恐惧的虚伪和残忍。
《二十四孝图》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孝子故事,更让我们思考了现代道德观念的演变和儿童教育的重要性。鲁迅先生通过批判封建孝道,呼吁人们应该理性看待传统道德,继承并发扬真正的孝道文化,而不是盲目遵从虚伪的封建伦理规范。
总之,《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是鲁迅先生对封建孝道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批判,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传统道德和儿童教育的机会。
- 上一篇: 揭秘“风尘仆仆”的真正含义
- 下一篇: 探索‘得’字的奇妙组合:打造丰富词汇的创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