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0-27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又称双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2.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天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觋、娱乐之间的说法。在民间,有“重阳放纸鸢,引线越山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除病消灾。线断则被认为不吉利,重阳放的风筝,要以“红绿蜈蚣”、“灵芝”、“龟甲”、“蝴蝶”等为造型,放飞时要高喊与“放晦气”的谐音“放福”来讨吉利,而不能喊“放纸鸢”。
3.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4.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5.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人们重阳祭祖,分为家祭和宗祠祭,祭祖除了身为人子要尽孝的义务,还有受“尊老”文化影响,在宗祠祭祖的过程,也是宗族观念和家族团结的一种体现。广东人称祭祖为“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参加。祭祖的“拜太公山”习俗,从先秦延续至今,岭南地区尤为盛行。连南瑶族自治县盘王节、壮族祭田
- 上一篇: 简易纸戒指折叠教程
- 下一篇: 猴头菇煲汤的简易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