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立秋精确时刻大揭秘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5-04-18
2014年立秋时间具体为8月7日,这一天为农历甲午年壬申月庚戌日(七月十二),星期四。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的天文历法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拔节,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和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为秋季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立秋的传统习俗
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的具有重要的意义。立秋后,在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下列食品可供选择:苹果、葡萄、杨桃、柚子、柠檬、山楂。
在立秋这天,不同的地区会有各自的习俗,以庆祝这一节气的到来。例如,民间会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会被形容为“苦夏”,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而在天津等地,流行“咬秋”的习俗。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立秋节气的风俗还有很多,例如晒秋、秋忙会、秋收互助、贴秋膘、啃秋瓜等。这些习俗各具特色,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丰收的庆祝。
2014年立秋的黄历宜忌
从黄历的角度来看,2014年立秋这一天的宜忌如下:
宜:栽种、纳畜、牧养、补垣、收养子女、开光、塞穴、塑绘。
忌:结婚、签订合同、交易、纳财、开业、动土、祈福、安葬、修造、上梁。
这些宜忌事项,反映了古人对立秋这一节气的独特理解和生活智慧。
立秋不仅是季节转换的标志,也是自然界万物成熟收获的时期。在欣赏这一节气带来的自然美景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对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了解立秋的天文历法、传统习俗以及2014年立秋的具体时间和黄历宜忌,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这一节气的魅力,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