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传统习俗详解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05
清明节的传统老习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通常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一时节,阴气衰退,生机旺盛,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行清墓祭和郊外踏青的好时节。清明节不仅有扫墓祭祖的庄重仪式,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老习俗,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习俗。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每到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燃纸钱,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尽管现代社会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许多人会直接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但扫墓祭祖的仪式依然被珍视。
扫墓时,有一些忌讳需要注意。例如,忌早晚上坟,人们认为早上和晚上没有太阳,阴气比较重,这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在中午进行上坟扫墓祭拜。同时,忌在墓地照相,祭祖不仅是纪念祖先,同时也有敬拜之意,给亲人扫墓时要心存敬意,专心致志。此外,清明节是后人为逝去的先人扫墓祭祖的日子,所以忌讳外人扫墓祭祖,祭祖时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去上坟祭祀,外人如朋友、工作关系的下属等无血缘关系的人不可陪同扫墓。上坟时,也要忌穿红戴绿,穿着要肃穆端庄,不能穿着鲜艳的衣服和佩戴花哨的首饰。扫墓过程中,忌做不敬过分之事,如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等对先人不尊敬之举。还有,忌坟边挖土,特别是从墓碑正前方和正后方挖土,这被认为是对祖宗的不敬,也可能是在断绝家族的后代。
除了扫墓祭祖,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踏青,又称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这段时间万物吐故纳新,自然界生机勃勃,满眼绿色,是和家人一起外出郊游的好时光。人们会选择在这个时节外出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祈求一年的好运和健康。
清明节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老习俗。荡秋千是其中之一。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其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实际上与现代的足球运动相似,只是规则不同而已。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在古代,蹴鞠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还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植树也是清明节的一项传统习俗。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插柳是清明节的另一项习俗,据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农事鼻祖神农氏的。柳条插土就能活,生命力非常强大。在清明节,人们会将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插柳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力的崇敬和向往。
斗鸡是古代清明节盛行的游戏,从清明开始,一直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就非常喜欢斗鸡。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蚕花会是一种庆祝蚕桑丰收的仪式,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会举行各种活动,祈求蚕桑的丰收和幸福。
拔河是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这项活动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拔河开始时叫“牵钩”、“钩强”,到唐朝时才开始叫“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
- 上一篇: 2024年央视元宵晚会直播在哪里可以看?
- 下一篇: 揭秘“劳资”一词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