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软件园:一个值得信赖的游戏下载网站!

356软件园 > 资讯攻略 > 《〈新安吏〉与〈潼关吏〉译文》

《〈新安吏〉与〈潼关吏〉译文》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5-03-08

《新安吏》《潼关吏》的翻译与赏析

《〈新安吏〉与〈潼关吏〉译文》 1

杜甫的《新安吏》与《潼关吏》是其“三吏三别”系列中的两部重要作品,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的苦难。这两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的重要资料。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翻译与赏析。

《〈新安吏〉与〈潼关吏〉译文》 2

《新安吏》

原文:

《〈新安吏〉与〈潼关吏〉译文》 3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新安吏〉与〈潼关吏〉译文》 4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译文:

我行走在新安道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的喧哗声。我问新安吏:“难道因县小,壮丁已抽尽?”新安吏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要挑选中男入伍。”“中男尚未成丁,如何让他们去守卫王城呢?”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弱的中男只能独自伶仃地去服兵役。河水日夜向东流去,青山下还留着送行者的哭声。让眼泪尽情地流吧,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眼泪流干了会露出眼眶,天地也不会为此改变颜色!我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战局平定。可是贼兵忽然又袭我营,我军只好仓促撤退回星散地扎营。就着临时近处的营垒吃饭,练兵也都依着京都长安的制度。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况且国家的军队是正义之师,一切都按照规矩和法令。送行的人们啊,不要哭得太过伤心,仆射对待士兵就像父兄一样亲。

赏析:

《新安吏》的创作背景与安史之乱紧密相关。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庆绪退保相州,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大军围攻相州。杜甫在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过新安县,目睹了当地征兵的场景,深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杜甫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细腻描绘了新安吏征兵的场景,以及他与征兵官吏的对话。诗人表达了对战争造成的破坏和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诗中,通过“喧呼闻点兵”描绘了征兵的喧嚣场景,而“县小更无丁”则揭示了战争对人口资源的极度消耗。新安吏的回答“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进一步揭示了征兵政策的残酷无情,连尚未成年的中男都被迫入伍。诗人通过对话的形式,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还穿插了对送行场面的描写,“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些画面不仅富有画面感,更深刻地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潼关吏》

原文: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艰辛仓促啊,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有万丈多高。我请问潼关吏:“修关是为了防备胡人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说:“您看那连云列战格,飞鸟也不能越过。叛军来犯只要守住关隘,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的安危呢?您看这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容单车通过。在战事紧急时挥动长戟迎敌,在这万古之地,守住潼关就只需一员战将。”

赏析:

《潼关吏》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任华州司功参军期间,途经潼关时所作。这首诗描绘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坚固城防,通过士卒修筑城防的艰辛、潼关吏对关隘情况的介绍,以及对守关将领的忠告,展现了杜甫对当时边防政策的批评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的前四句“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以夸张的笔触描绘了潼关城池的坚固与修筑的艰辛。接着,诗人通过与潼关吏的对话,进一步揭示了潼关作为军事重地的重要性。“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生动地描绘了潼关地形的险要,突出了其作为军事防御的天然屏障。而“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则表达了潼关吏对关隘防御的自信和对战略形势的清晰认识。

诗中,“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等句,不仅描绘了潼关关隘的狭窄与险峻,更突出了守关将领在战事紧急时挥动长戟迎敌的英勇与坚定。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潼关守军的英勇和坚定,也反映了杜甫对当时边防政策的批评和对和平的渴望。他通过对潼关地理、城防、潼关吏以及边防政策的描绘和反思,展现了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

综上所述,《新安吏》与《潼关吏》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两部重要作品。这两首诗不仅深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边防政策的批评,也展现了杜甫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在翻译这两首诗时,应深入理解其背景与内涵,准确传达其风格与情感,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