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精准译文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0-31
《张中丞传后叙》译文如下: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张巡传》。张巡,是邓州南阳县人。天宝末年,被任命为真源县令。安禄山起兵叛乱时,张巡已升任监察御史。他率领起兵抗击叛军,血战于雍丘,后又在宁陵城大破叛军,将叛军斩首万余,朝廷于是提升他为睢阳太守。至德二年,安禄山的部将尹子奇率领叛军十几万人围攻睢阳。当时,许远为睢阳太守,他职位在张巡之上,但把指挥权交给张巡。张巡指挥激励士兵与叛军交战,总共打了大小几百仗,有时一天打几十仗。但每次张巡设伏兵杀死叛军后,叛军就又增加了。到了最困难的时期,士兵们连吃野菜都吃不饱,更不用说粮食了,士兵们连饿死带战死,仅剩下一千多人。
张巡每次与叛军交战,大喊一声,叛军就吓得大败而逃。张巡曾亲手射杀了叛军的大将,砍断了叛军将领的脑袋。有一次,叛军包围了张巡,张巡在城墙上竖起木栅与叛军交战。叛军放火箭射城,木栅被烧着,张巡立即在木栅后面开了个小洞,等叛军射箭时,就从小洞中伸出一根长木接住箭,然后再抽回,一根箭都不浪费。张巡又常常把城上的干草扎成草人,披上黑衣,让士兵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叛军以为是真人在偷袭,就争先用箭射,等到叛军发现中计时,城上已经把叛军射来的箭拾起来用了。后来,叛军知道张巡又在用草人骗箭,就不再射箭,张巡就在城上挂起一个真人大小的草人,叛军见状,又争先用箭射,于是,张巡又得到了几十万支箭。叛军无计可施,就绕城筑起土垒,企图困死张巡。张巡在城内挖了三条地道,通往城外,恰好其中的一条地道通到了叛军的营地下面。张巡就派几十名勇士从地道杀出,出其不意地袭击叛军,结果杀死叛军将领数十人,五千多名叛军被斩首,叛军大败而逃,而勇士们则从地道撤回城中。如此这般,又打了多次,每次都杀死很多叛军。
尹子奇非常愤怒,又增派了几万名士兵,来攻打睢阳。张巡派他的弟弟张洎出城向朝廷请求援兵,一共去了十几次,但都没有得到回应。张巡的士兵们因饥饿和疾病,几乎死光了。张巡亲自煮了自己的爱妾给士兵们吃,说:“各位将士,我张巡为人,舍不得自己的妻子,但是为了保全各位的性命,我愿意牺牲我的亲人。你们难道就不爱惜你们的妻儿吗?”士兵们听后,都感动得泪流满面,都愿意誓死与张巡一起杀敌。
后来,许远被俘,被叛军押送到洛阳,见到安禄山。安禄山责问许远说:“你为什么不投降?”许远说:“我们大唐天子有德有才,我们怎么能投降你呢?”安禄山大怒,将许远杀戮了。张巡在睢阳被围困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援兵来救。最后,城被攻破了,张巡被俘,他拒不投降,也被叛军杀戮了。
睢阳城失守后,叛军士气大振,连续攻下了许多州县。只有江南的殷仲文等人起兵反抗叛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如果睢阳不失守,那么叛军就不能南下江淮,江南也就不会被叛军占领了。张巡、许远的功绩,确实是值得记载的。
有人说:张巡、许远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但有人认为他们死得不值得,比鸿毛还要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张巡、许远之所以能够坚守睢阳,是因为他们知道睢阳的战略地位重要,一旦失守,就会危及整个江南。他们是为了保全江南的百姓,才决定死守睢阳的。他们的死,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的功绩,是应该被后人铭记的。
又有人认为,张巡、许远是杀戮了自己的将士和百姓,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种说法更是荒谬的。张巡、许远是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才采取了这种极端的做法。他们是为了保全更多人的生命,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他们的行为,虽然有些残忍,但他们的
- 上一篇: 探索图书馆目录的多样类型
- 下一篇: 如何进行网上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