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软件园:一个值得信赖的游戏下载网站!

356软件园 > 资讯攻略 > 端午节起源与风俗习惯详解

端午节起源与风俗习惯详解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04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一节日的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其由来与多种传说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形成了多样化的解释和风俗。

端午节起源与风俗习惯详解 1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为广泛流传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著名的楚国诗人和政治家。他毕生忠诚于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当地百姓闻讯后,纷纷划船捞救,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避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百姓们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而为了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唐代文秀在《端午》诗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起源与风俗习惯详解 2

然而,端午节的起源并非仅限于纪念屈原。在江浙一带,流传着纪念伍子胥的说法。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反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令其自尽。伍子胥自刎而死,夫差将其尸体装入皮革,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这一说法出自东汉《曹娥碑》。

端午节起源与风俗习惯详解 3

另外,端午节还与古代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有关。这一说法的依据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中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此外,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这些元素都暗示着端午节可能与龙图腾祭祀有关。

端午节起源与风俗习惯详解 4

除了上述说法外,端午节还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以驱邪避疫。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为了驱邪避疫,人们在这一天插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古人对健康和安全的祈愿。

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其中,吃粽子和赛龙舟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历史悠久,花样繁多。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而赛龙舟则是一项古老的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年以上。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也展示了团队协作和拼搏精神。

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外,端午节还有挂菖蒲、艾草等习俗。古人认为菖蒲、艾草等植物具有驱邪避疫的功效,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将它们挂在门口或悬于堂中,用以驱瘴。此外,还有饮雄黄酒、涂雄黄、佩戴香囊等习俗。雄黄酒被认为可以驱邪避虫,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用雄黄酒洒在墙壁角落、门窗等处,以驱毒虫;同时,还会在小孩额头上涂雄黄或画“王”字,以祈求小孩平安健康。而香囊则是一种精美的佩饰,内装香料,佩戴于身可以驱邪避疫、提神醒脑。

端午节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习俗,如挂钟馗像、帖午叶符、躲午等。挂钟馗像源于古代人们对钟馗的崇拜和信仰,认为他可以驱邪避鬼;帖午叶符则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将